3 月 23 日,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(2021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印发,这是 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。《规划》首次 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,确定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。那 么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会发挥怎样的作 用?又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演替过程中扮演 怎样的角色?
与以往伴随石油价格高涨而形成氢能研 究热潮不同,新一轮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三 个全新的动力:第一个新动力来自于技术本 身,氢能产业的相关技术已进入成熟期;第二 个新动力则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,为 氢能提供了新的机遇;第三个新动力是为碳中 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可选的重要路径。 新动力的出现,将极大促进氢能产业快速进入 商业化应用领域,将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 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。
氢能作为能源媒介,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 发展的推进器。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,为氢 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。随着可再生能 源制氢成本的不断下降,以及环境治理成本的 增加和二氧化碳减排等约束,化石能源制氢和 工业副产氢的竞争力将变弱,氢能将逐步过渡 到由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。此外,美国国家 可再生能源实验室(NREL)研究表明,当可再 生能源在电源结构中占到较高比重时,单纯依 靠短周期(小时级)储能将无法满足电力系统 稳定运行需求。日间、月度乃至季节性储能将 是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调峰的主要手段。 NREL研究结论表明,10小时以上的储能需求 中,氢储能更具竞争力。总体而言,在电力领 域,氢能作为能源媒介,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 制取,可实现大规模储能,增强电力系统灵活 性,从而又反向促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 更高比例的发展。
氢能作为化工原料,是煤化工/冶金产业 转型发展的原料仓。氢能可以促进传统化石 能源的转型升级,由燃料向原料彻底转变。 不仅可以作为反应物生产合成氨、甲醇、煤制 油气、炼化,还能够作为还原剂用于炼钢;最 关键的是可以将化石能源中的碳,与可再生 能源制取的氢相结合,形成碳一化学的基本 原料一氧化碳+氢气,生产满足人类日常需 要的纺织品服装、饮料瓶、包装材料、可降解 塑料,甚至轮胎和安全气囊等日常用品,实 现二氧化碳零排放。把工业文明给地球穿 上的厚厚棉袄,逐渐一层一层脱去,让地球 慢慢回到有序状态。最终还可捕获空气中的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或甲烷,与氢气结合,生产 甲醇等基本化工原料,实现对地球温室气候 的平衡调控。
氢燃料电池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,氢能是 交通/电力领域多元发展的动力源。氢能应用 到交通/电力领域的核心设备是氢燃料电池, 是将氢气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。早期燃料电 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,且 技术已相对成熟。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主要包 括交通运输、发电和无人机等新兴方向三大 类。受益各国政策的支持,氢燃料电池汽车技 术取得较大突破,丰田、本田、现代等均推出了 量产的燃料电池汽车,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在国 内发展也是如火如荼。氢燃料电池商业化进 程正在加速,交通领域是其最具潜力的应用方 向之一。
可再生能源制氢可参与电力负荷调节, 制氢-燃氢电站将是未来电网平衡的稳定 器。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技术,负载调节 迅速,可随着可再生能源间歇性负荷的波动 进行生产;并可参与电网系统调频,增强电 网的稳定性。在可再生能源电力富余时制 氢,进行能量储存,然后通过固体氧化物燃 料电池或者纯氢燃气-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来 满足电力负荷调节的需求。在未来燃煤火 电机组作为备用容量不足以承担更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调峰需求时,这种制氢燃氢电站模式对未来作为电网侧主力的调 峰电源点具有重要意义,也就是说制氢-燃 氢电站实现削峰填谷的作用,使得源-网荷-储达到稳态的平衡。
从可再生能源到氢能,从氢能到电力、 交通、煤化工、石油化工、钢铁等行业,氢能 实现了能源与原料的跨界,构建起了传统能 源与新能源之间耦合的通道。特别是可再 生能源制取的绿氢,有利于工业、交通、建 筑、电力等难以脱碳领域迈向低碳化发展之 路,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,在保障国家 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双重约束下,助力“双 碳”目标的实现。
有了国家氢能规划的顶层设计,以及氢能 全产业链技术的不断实践,氢能产业热度将持 续提升并将健康有序发展。氢能产业已进入 快速发展期,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规模, 降低成本,探索应用场景,寻求商业模式。
(作者单位: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 院能源经济研究部)
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 内容管理:党建工作部
京公网安备110401300070号 京ICP备10032362号